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塞丰马铃薯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在观察马铃薯脱毒苗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摄
金秋十月,丰收的画卷在田野上铺展开来。丰收离不开良种。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三年打基础”的收官之年。3年来,种业振兴取得了哪些成效,又面临哪些难题,未来还需从何处发力?
日前,第二十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在安徽合肥举办。与会专家表示,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种业振兴的目标相比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在种质资源、育种技术、种业企业等方面进一步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
品种创新有了新动力
全国种子双交会田间展示面积约100亩,集中展示了346个水稻新品种和种植新模式,重点呈现了2023年国家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水稻入选品种,并以骨干、成长、苗头、特专四大展区全面展现新优品种风采,同步设置了个性化展区、科研成果转化展区,形成较为完整的品种梯队,从而更好服务经销商和农民选种需要。
田间展示的诸多新品种是种业振兴成果的一个缩影。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曾衍德表示,历时3年的全国种质资源普查即将收官,抢救性地保护了一批珍稀濒危资源。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投入运营,畜禽种质资源库正在加快建设。重大品种和关键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扎实推进。国家种业振兴企业阵型初步构建,国家级种业基地布局建设加快推进。
但与此同时,我国种质资源挖掘利用还不够,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种质精准鉴定不足,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差距明显。同时随着品种数量快速增多,农作物品种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这既给农民选种用种带来了一定困难,也不利于进一步选育创新。
日前,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开展农作物种子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国家统一推行的农作物种子认证制度正式建立。业内认为,这有助于帮助好品种转化为好种子,显著提升种子企业质量管理,打破种子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让好种子更有底气闯市场。
“农作物种子认证是认证机构根据企业自愿申请,对农作物种子质量开展的合格评定活动。”全国农技中心种子检验处处长金石桥介绍,在推动种子认证制度落地的同时,今年全国农技中心先行对7种作物、84家企业、130个品种开展试行认证,繁制种面积约14万亩。试行前期各项工作推进顺利,首批带有认证标识的种子有望于年底推向市场。下一步,将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种子认证制度实施长效机制。未来,希望更多种子企业参与认证,让种子认证发挥增产增效作用。
技术融合培育新优势
掀开锅盖,米饭的香气迅速弥散开来,参观者在合肥丰乐种业的展台前驻足。丰乐种业水稻事业部副总经理王中花告诉记者,参观者试吃的是优质香型大米品种。作为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水稻强优势类的国家种业阵型企业,丰乐种业不仅持续发力高产优质中籼水稻育繁推,还在再生稻、高产麦茬稻、高端香型稻等品种选育上不断深耕。丰乐种业水稻研究院院长张二朋介绍,如今通过传统杂交育种很难适应种业发展新需求。2020年以来,公司成立了水稻联合育种创新研究院,聚合优异种质资源,通过新技术选育更多高产优质绿色水稻良种。
品种是种业发展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发展,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自主率达到100%,水稻单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有效支撑了我国粮食安全。
当前,全球种业竞争日益激烈,直接表现是育种技术的竞争。
“发达国家的种业经过100多年发展,已形成完善的创新体系,主要跨国公司的生物育种已经进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的智能育种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育种专家万建民表示,虽然我国已是种子研发大国,但在部分核心技术领域仍然受制于人。当前交叉融合正引领新一代种业科技革命。尽管生物数据大量涌现,但在育种领域仍缺乏能够直接运用的数据,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豆育种专家盖钧镒认为,要将经典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经典育种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利用好积累了几千年的优良资源和变异是育种的基础。同时,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创造新的变异和基因,加上高通量全基因组育种,最终应用于大数据现代化智慧育种。另外,规模化育种需要种业与机械、信息等多学科相结合。育种小区机械化操作,田间性状测量电子化和室内测量性状硬件标准化,多种传感器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与表型组学技术体系的建立,种质资源、大规模试验设计等育种信息化管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多学科研发的有力支撑。总之,全面考虑种业4.0创新发展,需要应用各方面现代科技成果。
种企育繁推协同发力
“种子从田间收获后往往会残留杂质,通过这两台装备,可以在一堆种子中筛出品相差、干瘪、霉变等劣质种子。”在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河北聚力特分选技术有限公司展台前,大区经理张怀钊正向客户介绍公司最新推出的两款新型比重筛选装备。他告诉记者,这两套装备承载着200余项发明专利,此次展示的最新装备属于迭代创新产品,通过更换筛片、调节角度和风压等参数,可以适应多种农作物种子筛选。今年黄淮部分地区遭遇“烂场雨”,两款装备被采购用于筛出发芽霉变种子,有效保障了种源纯净度。
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过去几年种子企业的线下客户拜访受到了很大限制。“我们积极探索电商渠道,组建团队成立电商公司,通过与抖音、阿里等合作打造了供应链体系,开拓了阳台园艺等新的业务领域。”河北大禹种业有限公司蔬菜部总经理陈龙介绍,大禹种业在河北、青岛等地成立团队,如今公司营业收入已达1.3亿元。下一步,将聚焦鲜食玉米种植领域,尝试带动品种销售。
与会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涵盖玉米、小麦、蔬菜等30多种作物,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育种创新能力的企业,企业的育种地位不断强化。但种子企业“小、散、弱”特征依然明显,而全球种子市场寡头化、垄断化正进一步加剧,我国种业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与国际跨国企业相比差距巨大,产业链、价值链体系亟需重塑。
种业振兴,需要育、繁、推三个关键环节协同发力,实现全链条高度现代化。“除了少数大型种业公司,多数企业的育、繁、推相对分离,大量企业仍从育种单位买品种,做种子经营,而技术研发仍集中在科研单位。种子企业育繁推、产学研相结合势在必行。”盖钧镒建议,种子企业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建立自主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又要找到紧密合作的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最终建立中国特色的种业发展体系。